西关百科优配股
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理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高”,挑高至少5米起步;
二是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是西关大屋的标配,这可以通过“三个竹筒屋”的占地大致算出来,低于400平方米放不下;
三是,广州属亚热带气候,雨季通常较长,夏季高温多雨,青砖石脚的组合搭配主要目的是保护房屋的墙角;
四是“三重门”,有“三重门”的建筑不一定是西关大屋,但西关大屋一定带有“三重门”。
“三重门”也叫“三件套”或“三件头”,“三重门”临街那扇是脚门,也叫“吊脚扇门”“矮脚吊扇门”或“花门”“屏风”;第二道是趟栊,应该算是最具岭南特色的建筑构件,趟为开,栊为合,趟栊由硬木质地的圆木条构成,横向开合,圆木条的数量与西关大屋中的楼梯步级数一样,都是取单不取双,这与千年商都广州凡事都追求讲究一个“好意头”有关,“双”字的粤语发音听起来不太吉祥,故避之;第三道是真正的大门,材质上仍然多使用硬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木是生命力的象征,当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而继续延续它的“生命”时,它依然在与房屋的主人一同“成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西关大屋楼梯
花门
脚门,也叫“吊脚扇门”“矮脚吊扇门”“花门”“屏风”等优配股,通常为四扇可相互对折。
趟栊
广州市荔湾区宝源路70号“源来”民宿将趟栊作为装饰元素呈现在空间。
明勤第
广州市荔湾区宝源路141号明勤第,一层是典型西关大屋“三重门”,脚门上的木刻纹样为“花中四君子”梅、兰、菊、竹;二层以上为西式风格,爱奥尼柱式拱券、卷草花卉装饰与楼顶山花与“三重门”中西合璧却毫不违和。
通常西关大屋左右两侧,还设计有两条狭窄细长的巷子称之为“冷巷”,宽度多在一米二三至两米之间,长度几乎贯通至大屋尾端——这里小算一个账,看看西关大屋的占地面积大概是多少,一般竹筒屋面宽通常是四米,“三个竹筒屋”并列就至少十二米,再加两米多到四米宽的“冷巷”,宽度就接近十五六米了,与二十五米甚至三四十米的进深一乘,就是前文那句话:“低于400平方米放不下”……
“冷巷”的日常功能主要兼具交通、通风、采光、排水、“倒夜香”等——此处插播一条冷知识:所谓“倒夜香”,即倒夜尿,1900年以前的广州城,一般人家是没有厕所这种配套设施的,抽水马桶这样的“奢侈品”直到1930年左右才进入广州。清末民初时期的广州,“夜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今天在广州市荔湾区华林玉器城旁边还能看到一条非常窄小而曲折的小巷子,名为“汇馨通津”,“汇馨”二字代表的其实是一百年前收取粪溺的“粪埠”。
冷知识说完,继续说回“冷巷”,因受阳光直射少,“冷巷”也起到一定的积聚冷空气、协助产生冷热交流小气流从而降低空间温度的作用,但“冷巷”之名听在凡事都讲“好意头”的广州人耳中可实在不大顺耳,于是改“冷巷”名为“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而且为了便于防水排水,青云巷会设计成“前低后高”的走势,这叫“步步高升”。
西关大屋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广州目前仍留存且有一定价值的西关大屋数量仅余十间左右,广州市荔湾区博物馆第二展区以复建西关大屋为主体的展示区可大致直观了解西关大屋内部的布局陈设,不过博物馆展区呈现出来的“西关大屋”,仅可作为部分示意参考,非真实西关大屋生态,这一点需要提醒注意。
标准的西关大屋一般分三进,一进就是一厅,厅与厅之间以天井间隔,大致按门厅-天井-轿厅-天井-正厅-头房-二厅-二房-天井的顺序布局。
门厅,也称门官厅,其后的轿厅也叫“茶厅”,门厅与轿厅间通常会有四扇中门,日常关闭,只有贵客上门时,才会打开中门迎接以示隆重,我们说“中门大开”,指的就是这个。
轿厅之后是正厅,是整栋建筑气氛最庄严、最核心的“心脏”,前文说过,西关大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高,这个“高”,站在正厅当中感受是最震撼的。
正厅可视为西关大屋的主体,正厅的屋脊也称“瓦脊”,高度距地面大约有6到8米,脊檩(可以理解为“大梁”,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位于正脊下方的核心承重构件,即屋架最高处的横木)一样选用硬木质地的圆木,民间习俗动工前要择吉日,上梁前同样要择吉日,祈求建房平安顺利。
西关大屋的正厅属于家族聚会、拜祭先人、商议重要家庭事务及接待贵宾等用途的所在,是西关大屋中最高最大的一处空间,相当于家庭中的“权威高地”,厅堂布置严格有序,也最为考究,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置,整个正厅空间中的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等都以厅堂中轴线为中心成两边对称分布,四几八椅、八仙桌、福禄寿、神台等规整摆设称之为“整堂”,周正、庄重、对称、和谐、端方、肃穆,便是形容西关大屋正厅氛围和气度的最佳词汇,也体现出屋主人的境界、修养审美、学识及品位。
西关大屋正厅相当于家庭的“权威高地”,整栋建筑的“心脏”,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
来源:西关学堂
优配股
融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